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第136章 外国教育史

热门小说推荐

斯巴达教育

(1)政治上为保守的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贵族寡头统治,为了镇压和奴役土著居民,举国皆兵。

(2)教育特点

①教育目:培养英勇果敢、保家卫国的战士。

②教育内容:只重视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体育,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。

③教育方法:野蛮训练和鞭答。

④教育管理:教育完全被国家控制,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,具有阶级性。

⑤重视女子教育:斯巴达人认为女子也要接受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教育,当男子外出打仗时,女子也可以保护家园。

总之,斯巴达人只重视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体育训练,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,生活方式狭隘,除了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作战,不知其他。这种教育很片面,忽视了个人的发展。

(3)教育体制:教育是国家事业,典型特征是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教育。

①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,无残疾、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。

②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的教育指导,主要学习“五项竞技”(赛跑、跳跃、摔跤、掷铁饼、投标枪),这是‌‍古‎‎‌代‌‍奥运会的主要竞赛项目。

③18岁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-一青年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训练团(埃弗比)。

④30岁成为公民,有权参加公民大会,可以担任宫职,战时则战斗。

2.雅典教育

(1)地理和政治背景:雅典三面临海,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,工商业发达,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,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。

(2)教育特点

教育目的: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。

教育内容是:重视体、智、德、美和谐发展,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,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,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,尤其是智慧、勇敢、节制、公正等美德。

③教育方法更加温和,具有民主色彩。

教月怀非是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,重视国家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发的

⑤忽视女子教育。雅典不强调女子一定要接受教育。

(3)教育体制

①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。

②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,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。

③7岁以后,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,男孩开始接受学校教育。

④7~12岁的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(这两类学校私立、收费)。

⑤13岁以后,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,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(又称角力学校),接受各种体育训练。

⑥16岁以后,少数显责子弟可以到国立体育馆,接受体育、智育和审美教育。

⑦18岁进入青年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训练团,接受‍‎‎‍军‍‎事‌‎‍‎‌训练。

⑧20岁,通过一定的仪式,成为正式公民。

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

(1)教育目的论

教育目的:培养治国人才。他认为治国者必浈有才有德,深明事理,具有各种实际知识。

(2)德育论

①主要内容

a.德育内容:培养人具有正义、勇敢、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。

b.智德统一观:苏格拉底认为知识,智慧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。

c.知识即道德:苏格拉底认为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,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,对人进行知识教育是有可能的,道德是可教的。

d.道德可教: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,教有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,教人学会做人,让人拥有德行。在道德、真理的问题上寻求道德的“一般”,即追求真理,总结共性。其本人就是祟高道德的榜样,身教重于言传。

2评价

a.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。

b.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,他提出“智德统一”的见解,相较于费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,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。

c.但“知识即道德”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,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,如情感、行为等。

(3)智育论

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,而非纯理论的思辩。除教授政治、伦理、雄辩术以外,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几何、天文、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.

(4)体育论

苏格拉底认为,健康不是天生的,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

(5)“苏格拉底方法”

含义:“苏格拉底方法”又称“问答法”“产婆术。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,形成了由讥讽、助产术、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,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。

a.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,迫使对方自陷矛盾,无词以对,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。

b.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。

C.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、本质,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“一般”,

d.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,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。

②优点: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给对方,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,诱导对方认识井承认自己的错误,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。

③局限:a.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。b.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。C.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,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。

昆体良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、演说家,他是教育史上‎‌大‎‌‌‎力‍‎‌‌‍发展、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。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,能激发他们兴趣的。其代表作《雄辩术原理》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,也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教育经验的汇集。这本书是西方最早的关于教育、教学的著作。

一、昆体良的教育观

(1)教育目的: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。

(2)教育作用:遵循学生的天性,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。

他认为,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,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地实践和教育。但是,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,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,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。

(3教育任务: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,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,此外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。

①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

一个雄辩家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,如果一个雄辨家不为正义辩护而为罪恶辩护,那么雄辩术本身就会成为有害的东西,所以昆体良把德行看作雄辩家的首要品质。

②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

昆体良认为,学校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场所,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加优越。原因是:①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单、与世隔绝的感觉,有助于儿童克服唯我独尊、自命不凡的状态,②在学校里可发展儿童间的友谊和培养

儿童合群的品性,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能力,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能态度自然、举止大方,③学校教育能激发学生趋善避恶,④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。

e比的华些片拉能波T.当坊能给川畜提仕多方面的知识。

③重视学前教育

昆体良认为幼儿阶段就该进行智育,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,主张儿童先学习希腊语,再学习拉丁语,最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。

④昆体良也主张快乐教育,更让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,不能让孩子在没有爱上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。

二、昆体良的教学观

(1)在教学组织形式上:他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,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级、在同一时间里,由教师对全班进行教学,而不是对个别进行教学。这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。

(2)在课程设置上:他认为专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上,雄辩家应学习文法、修辞学、天文学、哲学等。

(3)在教学方法上: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,教师应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同题,并向学生发问。

(4)在教学原则上:①量力性原则: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深度和分量省要适应儿重的天性,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,②劳逸结合原则:学习与休息交替,防止学生过度疲劳。

三、昆体良的教师观

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,他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,教师是至关重要的。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,

教师要求:①教师应当德才兼备,

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,

③教师不能吝啬表扬,也不能溢用惩罚。

④教师应当懂得教学的艺术,教学要简明扼要、明白易懂、深入浅出。

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,做到因材施教。

评价: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,也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,他使教学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,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