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體

第138章 史纲 第一~三章

热门小说推荐

史纲

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

背1: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,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‍‎‍军‌‍‎‌‍事‌‍侵略。

其他方式:政治控制,经济掠夺,文化渗透(奴化思想)

背2: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:

1.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,①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;②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客观条件,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。

2.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。①西方帝国主义利用经济特权,倾销商品,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,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。②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有明显优势。

背3: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

①资本—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中国的决定性力量。

②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。

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,力量软弱。

④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,政治和文化发展不平衡。

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,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,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。(人民生活苦顿)

背4: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

①地主阶级:一部分因军工升迁为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;一部分地主因加入洋务企业或民营企业,成为资本家。

②农民阶级是中国民族革命的主力军。

③工人阶级受剥削最深,革命性最强。

④中国资产阶级:买办,商人,地主——官僚买办资本家,民族资本家

背5: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: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。

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:①争取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。

②实现国家富强,人民富裕。

背6: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,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。

②《辛丑条约》——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。

③收回台湾、澎湖列岛的文件:《开罗宣言》《波茨坦公号》、《日本投降书》、《中日联合声明》

背7:帝国主义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: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。

背8:民族意识的觉醒

鸦片战争——开始觉醒

甲午战争——普遍觉醒

郑观应:经济学说,如“商战”、民族工商业;设立议院,实现“君民共主”。

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

背1:太平天国运动

①1851年1月,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

②《天朝田亩制度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,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

原则: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

评价: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,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。

注:因战乱未实行

③《资政新篇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

④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:

A.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,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

B.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

C.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

D.有力打击外国侵略势力

E.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,太平天国是时间最久,规模最大,影响最深的一次。

⑤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教训

A.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,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,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,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、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。

B.以宗教来发动、组织群众

C.没有正确对待儒学,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儒学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

D.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知,“洋兄弟”

背2:洋务运动

①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

②洋务派创办‍‎‍军‌‍‎‌‍事‌‍工业遇到的困难:A.资金奇缺B.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C.交通运输落后

③兴办方式:官督商办

④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:A.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

B.给中国带来新知识,使人们打开了眼界

C.新式学堂,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,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

D.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,社会风气的转变。

⑤洋务运动失败原因:A.本身具有封建性,

B.对外国有依赖性C.管理具有腐朽性

注: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

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,

洋务运动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

维新变法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

背3:维新运动

理解:①兴起原因A.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.民族危机(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)

②自上而下的变法主张

③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,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。

④主张:A.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、出版、结社自由B.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

⑤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,推行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,由于守旧官僚的抵制,大多未能付诸实施。

⑥失败后,除京师大学堂(北京大学前身)被保留下来,其余新政措施大多被废除。

背1:运动意义:A.爱国救亡运动B.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C.思想启蒙运动(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)

背2:维新变法失败原因: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

②维新派的局限性:A.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—封建君主制度

B.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—封建土地所有制

C.打着孔子的旗号,“托古改制”

D.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

E.惧怕人民群众

背3:维新变法教训:必须用革命的手段,推翻帝国主义,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。

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

背1: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

A.民族危机加深,社会矛盾激化

B.1908《钦定宪法大纲》规定9年预备立宪期限,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反动统治

C.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

背2: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

①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,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国,创立合众政府”

②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,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久。

③邹容写《革命军》,陈天华写《警世钟》《猛回头》,推翻清政府这个“洋人的朝堂”

背3:同盟会的政治纲领

三民主义: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

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: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,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,放松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,导致封建势力的反扑

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:“创立民国”,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

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:“平均地权”,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,其现有土地之价,仍属原主;革命后的增价,则归国家,为国民共享。

①目的想使中国富强,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

②未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,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。

最近更新小说

最重要的小事